UserName:
PassWord:
Cookies:
 
 
 
为“老斯”及其《和声学教程》辩护——关于传统和声及其教与学的断想之二
作者:钱仁平   来源:中国音乐学网   点击:1715   时间:2011-08-12   编辑:admin
减小字体增大字体 
 

    为“老斯”及其《和声学教程》辩护

    关于传统和声及其教与学的断想之二

     

    谁是俄罗斯最有名的音乐家啊?老柴!柴科夫斯基!很多中国普通老百姓都能脱口而出。谁是俄罗斯现当代最著名的音乐家啊?老肖——肖斯塔柯维奇!很多中国专业音乐工作者都能脱口而出。谁是俄罗斯对中国专业音乐教育、乃至音乐事业影响最广泛、最深远的音乐家啊?咿?还真的没想过呢!“老斯”——斯波索宾!!!我可能是创设此问题,并准确提供答案的第一人哦!

    断想之一已经说到,学音乐的大多得学和声。通常情况下,有100个学音乐的,100个学过乐理,90个学过和声,30个学过曲式,10个学过对位,1个学过配器。而在中国,甚至直到今天,学和声的教材,大多是老斯的《和声学教程》。按比例折算,《和声学教程》的中国音乐读者,一点不比《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的中国文学读者小甚至高得多!几乎是百分之百啊!坊间甚至直接把“和声”说成“斯波索宾”!!!而且《和声学教程》还不是他一个人写的呢!还有伊·杜波夫斯基、斯·叶甫谢耶夫、符·索科洛夫三位教授呢!而且老斯在版权页上的排名也才第三,也就是倒数第二啊!但中国音乐学生、音乐教师、音乐同行乃至学过一点音乐的,早就脱口而出“斯波索宾”了!老斯名气之大、影响之广,仅此,也可见一斑了!老斯确实不得了啊!而且还有啊,除了影响如此之广的《和声学教程》巨著,他还编写了在中国影响甚至更广的乐理方面的教程与练习册、以及曲式学方面的教程!而且这些统统也都有中译本!而且这些统统都在、或曾经在、特别是20世纪下半叶的中国广泛运用过(上半叶的时候,老普——英国的普劳特的和声与曲式方面教程,也曾在中国风光了一阵子,但那时学音乐的人少啊,专门的音乐学校也就是国立音专以及少量的艺术系啊,至于招生,根本就没有“规模”这个概念啊),并成为中国音乐教师后来编写相关五花八门教材的最主要的文献来源或来源之一!老斯了不得啊!不是说乐理与和声是认知音乐、思维音乐乃至创造音乐的基本出发点与根本所在吗!半个世纪以来,成千上万的中国音乐人,就这样一拨接一拨地,义无反顾地读着他老人家——老斯«和声——的《和声学教程》“上路”了。

    无论如何,即使我们误会过哪怕仍然误会着和声、传统和声、四部和声,但也不能、也无法抹杀老斯对中国专业音乐教育(甚至还包括学校音乐教育,因为那里的老师都是从音乐学校毕业的)特别是基础理论课程建设尤其是和声与乐理的重大而突出的历史贡献!是为老斯及其《和声学教程》一辩。

    更重要的是二辩。

    改革开放以来——很快,在1979年冬天,武汉就召开了第一次全国和声学报告会,和声教学与研究的重要性、急迫性由此可见!一晃眼,明年就三十周年了!——特别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之前的1987年,武汉召开了第二次全国和声学报告会;第三次于2006年在北京召开——老斯在中国的影响、地位与名声开始下降。不说他的乐理教程与练习册、曲式学教程早已淡出课堂,专业音乐教育界对和声教学体系、教学内容、教学方式、教学效果的质疑,也正因了《和声学教程》的影响太深太广,也都一股脑地倾泻到老斯身上。老斯在中国开始面对四面楚歌十面埋伏的局面。

    这不太公平!

    断想之一已经讨论过人们对和声与四部和声的误会,这里单说《和声学教程》教学体系、教学内容的严谨性。老斯从简明的原位正三和弦谨慎稳妥地(当然,和声在坊间被流传成IIVV,与这些正三和弦的训练“过度”,可能有些关系啊)开始,能够维持并熟练写作一个乐段之后,才涉及到属七和弦(略为遗憾的是,属七和弦确实出现得太晚了,古典主义每首作品的第一行,甚至前两小节就一定要用到它;但话又说回来,老斯若第一章就上属七,现在的同学们是不是可能更晕?)、副三和弦、副七和弦,用了洋洋洒洒二十七章,才开始离调、转调,其严谨缜密,跃然纸上。教程相关和声法则虽然繁复,但基本概括了功能和声体系音乐作品五彩缤纷的实际状态。更为重要、可又鲜为人知的可能是:《和声学教程》各知识点及其章节——除了第六章《为低音配和声》作为训练形式变化,第二十七章《俄罗斯音乐中的民族调式》作为俄罗斯音乐家、理论家与教育家的民族自豪感以及关注民族化的自然流露外(尽管与教程主体内容篇幅上还不配套逻辑上略显生硬)——的顺序与布局,确实严格按照、完美实现了先后、累加的循序渐进教学原则——这很不容易啊!小学一年级数学容易吧,但你去编一个供牙牙学语的孩子使用的教材试试!遥想当年,老斯他们肯定煞费苦心了!这一点大概只有编写过、编写着和声学教程,特别是企图在教学体系,或者哪怕仅仅在内容顺序安排上有所新意的人,才能深深地感受到!——是不是尝试过将各知识点调来调去呀?但结果是处处碰壁只能又回到与老斯七不离八的老路上去呀?肯定是的!老斯他们确实不容易!老斯他们确实不简单!

    当然,《和声学教程》也有遗憾,比如声部进行法则过于严密而导致繁复,容易让初学者无所适从或者战战兢兢;比如,在注重两两和弦间的声部连接的这一“优点”的基础上,对形成作为和声基本语汇的和弦序进组之各和弦的选择原则及其关系形成有些忽视;并进而对和声风格及其技术承载体论述与强调不够!尽管《和声学教程》为各章节所作的大量四部和声范例,绝大多数在对古典和声风格及其技术承载体的“象征”方面,都是非常出色的!作为例外,可能是唯一的例外,例20279的第一乐句直到半终才出现了第一个属和弦,且没有一个正格进行,这多少有些令人遗憾。另外一个遗憾如果是遗憾的话,那可能就是颠覆性的了:《和声学教程》中范例和习题的“旋律”——无论篇幅较长的,还是16小节甚至8小节的,——都太象实际“音乐”了——蛮有意思的是,教育界说起四部和声还嫌太公式化了呢?其实是保质保量的浓缩饼干啊!——而实际音乐创作中的和声运用,又确实不能这样!最起码材料太丰富了!和声节奏太拥挤了!老斯的一个8小节范例所用的和声材料,可能足够贝多芬写四个乐章的大型交响曲了!我们的有些同学在有些平庸教师的指导下,为了实现“跨小节换和弦”这个谬论,甚至会疯狂地在十六分音符乃至三十二分音符上换和弦!!!其实老斯索性要么就更加公式化,要么就彻底音乐化!但无论哪一个“要么”,都可能足以摧毁这个教学体系啊!想起了“先锋”作曲家勋伯格的“传统”《和声学》,没有高音题,没有低音题,学生自己写和声片段当然也包括高音与低音。到了最后阶段为了训练和声与结构的关联,才出现了“为圣咏配和声”!请注意:明智的勋伯格其实是坦率而又明确地强调了这仅仅是公式化的结构训练!多坦率啊!多好啊!当然,勋伯格也有遗憾,但他毕竟坦率声明了。我们有多少基础理论、多少基础理论教程、多少理论家、多少理论教授的多少“全面”、“均衡”、“完善”乃至“通吃”的理想,在现实面前没有彻底破灭了呢?

    不太多!

    另外,我们的一些和声老师与和声学生是不是也有一些遗憾啊?我们的一些误会,一些草率,一些机械,是不是也加剧了“老斯”及其《和声学教程》的委屈呢?

    可能有!

    那我们在断想之三《大风格与小技术》里也想一想我们自己的一些遗憾。

     

发表评论】【告诉好友】【打印此文】【关闭窗口
内 容 搜 索
 
相 关 内 容
对中国古代音乐史分期的...
视奏与视觉
论中国戏剧艺术中“虚拟...
吕剧四平腔的腔句形态
勋伯格“VS”斯波索宾—...
和声的基本知识
和声知识
电吉他学习基础知识之和...
和声的理论
大风格与小技术--关于传...
  网友评论
    没有任何评论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网管 | 用户登陆 | 法律公告 | 鲁ICP备05018106号
Copyright © 2003 - 2014 西皮流水网—音乐理论学习网 版权所有
西皮流水工作室 版权所有 内核:xpls|版权声明 技术支持:西皮创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