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serName:
PassWord:
Cookies:
 
 
 
首届全国音乐分析学学术研讨会主会场简述(三)
作者:武文华   来源:www.amacn.org   点击:1866   时间:2009-10-30   编辑:admin
减小字体增大字体 
 


首届全国音乐分析学学术研讨会主会场简述(三)

时    间:2009年10月26日16:00-17:45

地    点:上海音乐学院北楼报告厅

事    项:首届全国音乐分析学学术研讨会(后半场)大会发言,15分钟/人

主 持人:高佳佳教授

综 述人:武文华

摄    影:苏潇、季婕颖、曲锐、王旋、丁汀、李铮

技术支持:王  波、王  澍等

 

首届全国音乐分析学学术研讨会后半场的大会发言,在当日下午四点如期进行,高佳佳教授主持了发言,李吉提、王安国、郑英烈、杜晓十、钱亦平、陈士森、觉嘎等老前辈和中年专家、学者们,为本次大会发言奉献了精彩的学术言论,他们的发言集中于音乐分析的“个性化”问题、学科新老命题的认识与思考、典型体裁或题材研究、音集集合理论课程教学探讨等论域。

(主持人:高佳佳教授)

 

(高朋满座)

 

1、中央音乐学院李吉提教授,发言题目为《个性化的创作需要个性化的分析》

   

李吉提教授的发言,以秦文琛《幽歌II号》——为两把大提琴、钢琴和两位打击乐手而作的部分为例,来说明 “中西两种文化视角”的综合分析方法。她详细介绍四个版块的内容,即一,《幽歌II号》的内容与宏观结构(总体把握)、二,秦文琛笔下的“乌日图道”(与民族音乐的关系)(将一首内蒙民歌与《幽歌II号》的开始段落进行技术分析比较)、三,《幽歌II号》与现代技术的关系并音高结构、音响音色的结构功能、四,从《幽歌II号》看秦文琛的音乐创作路径等文章内容介绍。她从个性化分析的角度简要说明草原生活和草原文化有深层关系、说明她如何划分乐句的分析方式,讲解侧重于节奏、音色、句法终止手段有的结构功能等相关到一定的文化含义的分析视角。

 

2、首都师范大学王安国教授,发言题目为《二十世纪作曲家个性化材料与音乐分析技法的适应性——以巴托克、朱践耳为例》

   

王安国教授首先说明了他针对此题目的三个观点:一,随着学科建设亟待解决的问题,如何进行一种思考;二,个性化创作技法,本质上说,如论如何都是可以规范的;三,在面对前辈学者的学术成果,如何继承以及如何继续探索,是要在一定的学术基础上来完成的。他提到了不能不借鉴精辟梳理体系——杨儒怀先生提出的六大基本组合原则、童仲良以及马国华老师提出来的五大结构逻辑等,因此提出了六项补充(对称组合、拼贴组合、抽样组合、色块组合、相位组合、随即组合),同时提及到贾达群、赵晓生等教授的学术观点,认为音乐分析学科的基本构建方向是从散漫走向成熟的。

 

3、武汉音乐学院郑英烈教授,发言题目为《“音乐分析”漫议》

  

郑英烈教授在向会议提交了书面发言里谈及的四个问题中,重点就第四个问题作口头发言——主要是关于音乐分析研究生的培养问题。针对近年来,他看到许研究生在分析一些作品时出现的概念性错误,认为这是在音乐分析基础中缺乏必要的、预备课程的修炼。他提倡音乐学分析必须在技术分析上进行的观点并重点谈到技术分析这个重要问题,他认为内在逻辑只有四种——功能逻辑(和声课程中的逻辑)、程式逻辑(固定低音/平行进行/线性思维等属于这个范畴,可以淡化功能逻辑)、紧张度逻辑(如兴德米特的理论)、福特的逻辑(其中也包括12音体系),认为音乐分析的预备课程要从以上四个逻辑出发,此外还需要掌握和声发展历史,必然会达到事倍功半的教学效果。最后他认为音乐分析和作品分析两者在本质上两者是一致的。

4、人民音乐出版社副社长、首都师范大学博士生导师杜晓十教授,发言题目为《有关音乐分析学的几点思考》

杜晓十教授思考的问题一,是关于音乐分析的意义问题,认为一种无意识过程的分析意义,是一种无意识——有意识、潜意识——显意识的循环过程;思考的问题二,是关于音乐分析的方法,认为要关注音乐的个性化的人文内涵和精神感动;思考的问题三,是对于国外优秀音乐分析理论在翻译与引进方面的相关思考;思考的问题四,是关于音乐分析高层人才培养的问题,认为缺少沟通与研究、不能满足社会需要的培养方案,是需要学界认真思考并形成专门性讨论。他认为,要不断见识学术界的最新经验和优秀成果,打破长期而持续的保守意识,他提到了相关翻译人才匮乏的状况以及著作学术鉴定以及版权制约问题中各种弊端,他希望在以人民音乐出版社与国外出版社保持紧密联系,多种途径、多费精力地实施著作的引进与翻译,规范翻译规格等工作之上,呼吁大家能够群策群力地支持这个事业。

 

5、上海音乐学院钱亦平教授,发言题目为《中世纪词乐结构的类型》

钱亦评教授的发言,是相关到其2006年向教育部申报课题(钱亦平、王丹丹、邹彦等合作)的课题组中期检查汇报总结内容。针对中世纪音乐状况的研究这一个学术难题,其音乐作品为何是“词乐结构”?词乐结构的特点是什么?词乐结构有哪些类型?钱亦评教授详细针对各个部分进行了清晰地解答,并使用了大量的例证来说明了这种语言与音乐之间必须契合的关系。她提到对词与乐关系的感性认识归纳、词乐结构的类型在诗节/诗行(从双行体到十四行体)/音步(从单音步到八音步)、主要的类型在于贯穿式、交替式、应答式、三步式、平行式、巴尔式以及回旋式等。她以圣咏的来源、圣咏的确立与推广、圣咏的应用等为主要阐述的部分,从对于弥撒的概括、圣咏音乐体裁的结构形态、世俗诗歌的曲式、法国世俗诗歌发展概况(德、意大利、西班牙等国家)等方面,举例《哈里路亚》的结构图、《慈悲经》三种结构模式的结论、中世纪世俗诗歌体系的分类表等,来精准说明了中世纪音乐作品是“词乐结构”的面貌。

 

 

6、西安音乐学院陈士森教授,发言题目为《将音级集合理论引入作曲技术理论课程的回顾与思考》

陈士森教授主要针对音乐分析在技术理论课程方面的思考和发展为发言主旨。他以西安音乐学院的课程设置为例证,针对一些原理、概念进行一种普及性、分析性的讲授方式,对于音集集合理论的内容的教授方面,他举出了自我观点,这些观点涉及使用音集集合表来进行推断、深层次规律的掌握问题研究、如何使用最简单的音来构成最完整的音程等。之后他介绍了一些他的课程规律,阐述了自己对于福特理论的描述和理解,认为这是一个可以宽泛适合20世纪音乐风格的理论。针对将分析为主的课程进行应用型的教学探索,他给予了一定的介绍。最后他提出课程整体安排和教学效果,结合作品进行较为系统地讲授、笔头练习、材料创作方面的思考交流等,在培养目标和培养效果等方面作进一步地介绍,强调了学子应该如何形成活用活学的一系列相关的教学改革探索经验。

 

7、西藏大学艺术学院院长觉嘎教授,发言题目为《试论向现代演变中的“音乐素材”给“音乐作品”注入的新内涵与“音乐分析”带来的新命题》

觉噶教授先是对题目进行一定的题解的讲解,说明了概念含义发生的变化。他针对“音乐素材”的历史演进、“音乐作品”的当代形式、“音乐分析”的现实命题等三个部分进行阐述。在“音乐素材”的历史演进方面,他认为“音乐素材”概念的形成,是以“音乐作品”含义的出现为前提的;在“音乐作品”的当代形式方面,他认为各种多元化的倾向和继而形成的各种音乐思潮、音乐流派的音乐语言,在历史过程中,早就表现为各种各样的形态多样性和各种审美观念、方法论系统,这是某种集体无意识的人文表现;在“音乐分析”的现实命题方面,思考当下音乐界的各种学术境地,是由于方法论的不断丰富和发展、学科多样性并且相互渗透而促成的结果,学科成为的变迁是一种科学发展脉络的历史轨迹。觉嘎教授最后说,历史教会了我们必须去向他人学习,中国用了百年的时间来看西方;同样,此刻的我们已经有了新的起点,需要开始真正地审视自我。

 

通过后半场各位专家、学者的学术发言,让所有与会者从前辈们的孜孜以求、严谨治学的精神上,获得了极大的启发与鼓舞,这些发言,不仅凝结着老一辈知识分子多年思考的心血,也体现着他们对后学、后进们在学术上的榜样力量,给予了每一位聆听者以丰富而博大的学术精神的滋养。

发表评论】【告诉好友】【打印此文】【关闭窗口
内 容 搜 索
 
相 关 内 容
2012中国大学艺术学排行...
中国音乐学院国音论坛目...
《中国当代音乐作品分析...
《全国和声复调教学研讨...
首届全国音乐分析学学术...
首届全国音乐分析学学术...
首届全国音乐分析学学术...
首届全国音乐分析学学术...
首届全国音乐分析学学术...
首届全国音乐分析学学术...
  网友评论
    没有任何评论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网管 | 用户登陆 | 法律公告 | 鲁ICP备05018106号
Copyright © 2003 - 2014 西皮流水网—音乐理论学习网 版权所有
西皮流水工作室 版权所有 内核:xpls|版权声明 技术支持:西皮创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