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届全国音乐分析学学术研讨会主会场简述(二)
时 间:2009年10月26日13:30-15:45
地 点:上海音乐学院北楼报告厅
事 项:首届全国音乐分析学学术研讨会阿伦·福特讲座(一);
(前半场)大会发言,15分钟/人
综 述人:杨 婧
摄 影:苏潇、季婕颖、曲锐、王旋、丁汀、李铮
技术支持:王 波、王 澍等
(主持人贾达群教授)
(高朋满座)
在上午的开幕式顺利举行之后,首届全国音乐分析学学术研讨会主会的专题讲座和大会发言终于拉开了帷幕。作为一个高规格的学术会议,重量级学者的专题讲座(发言)历来是不可缺少的重要部分,本次研讨会也不例外。大家所期待的阿伦·福特先生的讲座即在此时召开,在一个小时的专题讲座中,阿伦·福特教授以自己多年来研究的主要领域、十二音体系音乐的代表勋伯格的作品为主题进行了自己独到而深刻的阐释。之后,来自香港中文大学的张慧玲教授、中国音乐学院的高为杰教授以及上海音乐学院的赵晓生教授、杨燕迪教授分别进行了各自的大会发言。
专题讲座
阿伦·福特教授:《作为威伯恩的勋伯格:勋伯格<为室内乐队而作的三首小品>之第三首分析》的讲座,标志着学术研讨会正式拉开帷幕。
主持人:贾达群教授
翻 译:伍维曦、雄汉艺(John Elover,美国)
阿伦·福特先生的讲座主要包括两方面内容:1、用音集集合理论分析勋伯格这首短小却迷人的管弦乐作品;2、根据各类文献材料、分析结果,推导威伯恩与勋伯格二人在作曲技法上的关联。阿伦·福特认为这首作品在勋伯格作品全集中应有的重要地位历来受到忽视。根据勋伯格回忆性文章《用十二音体系作曲》,可以推导出勋伯格在通往新的无调性风格的道路上,受到了威伯恩的影响,这些小品的写作也受其影响。进而,推导出“威伯恩作为维也纳十二音乐派的开创者,而非勋伯格”的结论。
提问:
问:威伯恩或者勋伯格在作品中使用自己的名字,其目的是为了开创一个学派,还是其他缘由?
答:是他们在使用这样一种作曲理论是为了创造一种音乐,而不是为了一种学派,而是为了和古典乐派分离出来,创造一种全新的音乐
问:他是如何去抽取构成这些姓名密码?
答:她是按照德语的一种简单语法将其姓名字母联系起来。
问:两位谁可视为维也纳乐派的创始人
答:威伯恩
问:文中所引用的谱例是否公开出版过?
答:作品本身乐章不完整,只是有些片段是流传下来的。
大会发言
紧接着进入研讨会的第二阶段——大会发言,姚恒璐教授担任主持人。
(主持人姚恒璐教授)
原定五名教授上台陈述(彭志敏教授因故未能出席宣讲《“音乐分析”散论》),因此,发言情况如下:
1、张慧玲教授(香港中文大学):《绘奏大自然——论梅西安《鸟类志》中的十二音技法》。
翻 译:孙 亭(上海音乐学院外办)
张慧玲教授分析梅西安《鸟类志》中的十二音技法片段的结构内涵和哲学奥义。作者认为,在创作上转向对鸟类世界的音响描绘,是处于创造危机时期的梅西安的唯一选择。但梅西安在乐谱中加插大量的鸟类名称及对风景如画般的描述,却完全未提及同时存在的十二音写作和常用的对称排列方式。这与先后采用近似的排列方式写成的作品,形成了极端的对比(譬如《管风琴曲集》、《时间的色彩》中均有梅西安对排列方式的标注)。张教授最后指出,梅西安之所以有选择地说出32个半音音值的对称排列,而非12个半音音高的对称排列,反映出他小心掂量了听众对这些细节的揭示会作出的反应。
2、高为杰教授(中国音乐学院):《音乐形式与意义的研究》
高为杰教授以随感的方式,简明扼要地阐释了音乐学分析与形式分析之间的关联。他认为,好的音乐应该是道器合一、神形兼备的。音乐欣赏与音乐分析都是音乐接受的方式,但是音乐欣赏只需要“知其然”,而音乐分析则还需“知其所以然”。过去,我们对于音乐分析基本可分为作曲技术理论分析与音乐分析两个方向,二者本质相同,只是侧重点有别。他还以民歌《槐花几时开》和肖邦《升F大调夜曲》为例,论证了音乐分析的路径、方法和观念。最后认为,音乐分析的最终目的应该是提升自身的人格。
3、赵晓生教授(上海音乐学院):《音乐活性创造——对音乐分析学的一种新视角》
赵晓生教授自1995年就开始思考这一论题。所谓“音乐活性构造”核心要点在于,由“音乐的构造寓于过程之中”。过程即结构,过程即构造。过程的状态即结构形态。过程的特征即结构范式”这一基本观点出发,依据音乐的时间性(历时性)与空间性(共时性)特征,将音乐在其运动状态、时间过程与音响体现、空间组合中所呈现的组织构造范式,进行节奏(时值模型)过程(结构范式)音高(音集运动)音响(和音色调)组织(活性基因)五个相对独立的范畴的分析研究,以有机的、整体的、合一的、活性的视角,从根本上把握音乐时间性与空间性二位一体的活性运动的组织构造核心奥秘。
4、杨燕迪教授(上海音乐学院):《谱面与音响的对位:音乐分析方法论再思——从查尔斯·罗森的<古典风格>谈起》
杨燕迪教授认为,查尔斯·罗森的《古典风格:海顿、莫扎特、贝多芬》一书不仅对理解古典风格的运作机制有重大贡献,而且对如何观察音乐技术语言的运作、把握作品的独到“立意”与匠心、在音乐分析中加强音乐的听觉流动感等都有很多借鉴价值。他以罗森对海顿弦乐四重奏作品50之1的分析为例,概括音乐分析方法论意义:1、音乐的音响与谱面:两个维度所带来的问题和挑战;2、谱面分析的路径:历史条件、语言机制。3、凸现作品个性:分析的要义是——彰显具体作品中最突出、最重要的审美意蕴和技术特征;4、克服“两张皮”问题:(1)一方是分析的干冷性与“客观准确性”,另一方是音响感知的温暖性和直接感受性;( 2)技术性与人文性的综合。即在分析中如何强化“意义”的问题。此外,杨教授还认为音乐分析的理想状态,应提升为批评,在音乐研究中的地位实际上相当于文学研究中的文学批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