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serName:
PassWord:
Cookies:
 
 
 
首届全国音乐分析学学术研讨会会议小组发言及讨论简述
作者:赵礼   来源:   点击:1476   时间:2009-10-30   编辑:admin
减小字体增大字体 
 


首届全国音乐分析学学术研讨会会议小组发言及讨论简述

时间:2009年10月28日16:00~18:00

地点:上海音乐学院新教学楼北418教室(分会场四)

主持人:陈丹布

撰稿人:赵礼

摄影:李铮、曲锐

2009年10月28日下午4点,首届全国音乐分析学学术研讨会会议第三日小组发言及讨论在上海音乐学院新教学楼四个分会场同时进行,第四分会场(北418教室)由陈丹布教授主持,四位主讲人中,庞莉、廖美群、左佳将分别对泽纳基斯、鲍元恺、高为杰三位作曲家的经典作品进行分析并对相关的作曲技法特色阐述各自的研究心得,卢爱华则对中国传统京剧中的经典唱段阐述了自己的看法。

会议内容:

卢爱华《京剧“二进宫”“沙家浜”三人对唱唱段的音乐分析》,作者对上述两个唱段的音乐本体特点作了数理分析,得出几点认识:第一,在声腔方面:宏观上,“三人对唱”唱腔旋律排列的整体格局以“黄金分割点”为界,分为前、后两部分,其中前一部分唱腔旋律排列布局呈现出中心对称性,并且整个唱段一般具有 “净起旦落”的特点;微观上,“三人对唱”中旦腔常用音为“5、6、1、2、3”,偏音“7”往往作为强调语气或心情的色彩音出现。另外,多用曲段的旋律特征音组成间奏旋律。第二,在其板式方面,它具有灵活多样的板式运用特点。此外,作者还呼吁广大的中国学者应该找到属于自己的民族文化根基,不要盲目崇洋媚外,共同致力于民族音乐的发展。

(图为卢爱华在演讲中)

庞莉《分析泽纳斯基大型管弦乐“灯芯草”第二部分》,本文通过对作品比例节奏列表观察到音乐各个层次的结构力松弛与紧张的变化,揭示出作曲家运用科学的概率与随机的结合,并忠于感性的思路,认为作曲家反对完全序列化,即严密的完全的控制,但其作品又没有完全走入另一个极端即完全随机自由化,即“无节奏”状态,他介乎于二者之间,即在全面组织节奏与无节奏的状态之间。他凭着自己对音乐形态的极端敏感把握其创作脉动,创造了“泛节奏”的极端例子。

(图为庞莉在演讲中)

廖美群《“鹿港庙会”音乐分析——选自鲍元恺交响组曲“台湾音画”第六乐章》,作者首先从作曲家鲍元恺教授的创作背景进行考查,得出该作品是作曲家多次访问台湾,了解台湾人民风土人情后,以台湾本土音乐为基础,以管弦乐组曲的形式展现台湾美丽风光和人民生活图景的一部音乐画卷的结论,并对作曲家对民歌素材的处理与运用、和声技巧、复调技巧等方面对作品进行了全面的分析。

(图为廖美群在演讲中)

左佳《数列律动之美与理——高为杰音乐作品中数控节奏之研究》,作者着重挖掘高为杰先生音乐作品中最具特色的数控节奏的技术手段进行实例分析,认为作曲家主要采用间隔休止符、采用装饰音、使用特定音型、改变旋律走向和添加附加音等妙招组织作品,总结出这些手段在音乐中所起的结构意义、装饰意义和主题意义,展现出作曲家高超的智慧。

(图为左佳在演讲中)

综上所述,通过四位主讲人的阐述以及各参会专家学者的讨论,大家对中国国粹京剧和上述三位作曲家的作品及创作技法有了更为深刻的理解,更启发了大家对这些创作理念、技法的进一步思考。著名作曲家高为杰教授还亲临现场解答各参会代表提出的有关创作的具体问题。高先生的风趣而充满智慧的讲解让所有参会代表收获颇丰,也为为期三天的首届全国音乐分析学学术研讨会会议小组发言及讨论画上了一个圆满的句号。

 

  

 

赵 礼

2009/10/28完稿

发表评论】【告诉好友】【打印此文】【关闭窗口
内 容 搜 索
 
相 关 内 容
2012中国大学艺术学排行...
中国音乐学院国音论坛目...
《中国当代音乐作品分析...
《全国和声复调教学研讨...
首届全国音乐分析学学术...
首届全国音乐分析学学术...
首届全国音乐分析学学术...
首届全国音乐分析学学术...
首届全国音乐分析学学术...
首届全国音乐分析学学术...
  网友评论
    没有任何评论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网管 | 用户登陆 | 法律公告 | 鲁ICP备05018106号
Copyright © 2003 - 2014 西皮流水网—音乐理论学习网 版权所有
西皮流水工作室 版权所有 内核:xpls|版权声明 技术支持:西皮创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