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serName:
PassWord:
Cookies:
 
 
 
首届全国音乐分析学学术研讨会会议小组发言及讨论简述
作者:赵礼   来源:www.amacn.org   点击:1674   时间:2009-10-30   编辑:admin
减小字体增大字体 
 

首届全国音乐分析学学术研讨会会议小组发言及讨论简述

时间:2009年10月26日19:30~21:30

地点:上海音乐学院新教学楼北418教室(分会场四)

主持人:郑中

(图为郑中教授在主持会议)

撰稿人:赵礼

摄影:李铮、曲锐

2009年10月26日晚上7点半,首届全国音乐分析学学术研讨会会议首日小组发言及讨论在上海音乐学院新教学楼四个分会场同时进行,第四分会场(北418教室)由郑中教授主持,四位主讲人冶鸿德、邢晓林、黄飞、李美丽将分别对亨策、普罗科菲耶夫、鲍元恺、陈其纲四位作曲家的经典作品进行分析并对相关的作曲技法特色阐述各自的研究心得。

会议内容:

冶鸿德《亨策“移动和弦”的结构与功能》,作者就“移动和弦”的命名缘由、“移动和弦”的连接方式,“移动和弦”的结构意义,(包括音高、调形上的意义),“移动思维”扩展等相关话题展开论述,认为在亨策的和声体系中,三音固定的“移动和弦”占有重要的地位。其独特的结构方式及在作品中广泛系统的应用使它具有了传统和声体系中某种“功能”意义。移动和弦的结构特点与功能充分体现了作曲家根植传统、锐意创新的创作观念。“移动和弦”是亨策音乐创作技法和风格特征的一个缩影。

(图为冶鸿德在演讲中)

邢晓林《普罗科菲耶夫“第三钢琴协奏曲”中的循环主题结构及曲式功能转换》就循环主题的具体使用以及由此而带来的音乐曲式结构的变异展开论述,并对听众所提出的“循环主题的准确定义是什么”“循环主题如何循环”“曲式功能转换的具体体现是什么”等问题进行了解答。

(图为邢晓林在解答问题中)

黄飞《鲍元恺第一交响曲“纪念”音乐分析》就该作品的创作特点进行了全方位的分析,表明作曲家创作一方面体现出对古典交响结构原则的继承,另一方面体现出对中国传统音乐文化的尊重与高度的责任感。结论是作曲家以“中国风”为宗旨,以交响音乐这种开放的艺术形式,作为联结东方同西方不同文化背景空间差的桥梁,作为联结古代与现代不同时代审美需求时间差的桥梁,使中国传统音乐打开同世界文化隔绝,同现实生活隔绝的封闭状态,从而在去粗取精,消化融汇和新陈代谢的过程中获得新的生命,取得开放性发展。

(图为黄飞在演讲中)

李美丽《传统素材  现代阐释——陈其纲“逝去的时光”创作思维与技法研究》主要从素材来源、曲式结构、速度布局、高潮布局、音色表现、思想内涵等诸多方面展开阐述并采用比较分析手法具体说明作曲家如何将中国古代传统音乐材料与现代作曲技法相结合并作借鉴性发展,并从各个角度得出很多极具学术价值的结论。

                 (图为李美丽在演讲中)

综上所述,通过四位主讲人的阐述以及各参会专家学者的讨论,大家对上述四位作曲家的作品及创作技法有了更为深刻的理解,同时,也引发了大家对这些创作理念、技法的进一步思考。会议始终在热烈而愉快的氛围中进行,主讲人生动活泼,参会人踊跃发言,双方一直保持着积极的互动性,大家在此过程中均有巨大的收获。此次会议小组发言及讨论也为之后两天的分会场会议活动开了一个精彩的好头。

 

 

 

 

 

赵    礼

2009/10/26完稿

发表评论】【告诉好友】【打印此文】【关闭窗口
内 容 搜 索
 
相 关 内 容
2012中国大学艺术学排行...
中国音乐学院国音论坛目...
《中国当代音乐作品分析...
《全国和声复调教学研讨...
首届全国音乐分析学学术...
首届全国音乐分析学学术...
首届全国音乐分析学学术...
首届全国音乐分析学学术...
首届全国音乐分析学学术...
首届全国音乐分析学学术...
  网友评论
    没有任何评论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网管 | 用户登陆 | 法律公告 | 鲁ICP备05018106号
Copyright © 2003 - 2014 西皮流水网—音乐理论学习网 版权所有
西皮流水工作室 版权所有 内核:xpls|版权声明 技术支持:西皮创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