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现代音乐作品在思维方式、技法形成和风格流派等各方面,往往存在着同传统音乐不同的表现方式和形式逻辑。音乐创伤的实践随着时代的变迁已经有了极大的变化,由此导致了人们对其中种种作曲技法形成方面的理解以及分析方法的不同途径。近现代作曲技法,主要是指20世纪以来的创作技法,包括从音高组织到多声部写作,从音乐作品的创作思维方式到各种音乐流派的观念形成,从种种记谱方式的改观到发声的音响手段,这些都对种种新音乐语言的形成、发展产生巨大的影响。
我们处于音乐艺术史上最富于革命性的中心时期,在过去,从未有过在概念上如此多的音乐发展的对立面:调性与无调性相对;高度组织的序列与自由组织的机遇;传统的乐器与电子乐器;甚至音响元素的音乐与无声音乐;种种作曲途径的复合体当然会将听众置于一种困难的境地。……在没有经验的情况下,我们是否会理解新的或相对新的音乐?
一、现代音乐分析的目的
音乐分析的目的是为了理解音乐作品和促进音乐创作,研究音乐作品自身技法的形成规律。为我们在音乐创作、表演和
欣赏方面提供理论和技法的依据。传统作曲技术理论的“四大件”:和声、对位、配器、曲式主要是针对欧洲19世纪以前所谓“共同写作时期”的调性音乐作品的作曲技法的理论总结,也是20世纪以来种种近现代音乐作品中技法变异的基础。它与现代音乐分析的共同着眼点在于其“音乐本体分析”,其目的是为了研究音乐作品(乐谱内)自身的技法形成规律,促进音乐创作,因而与音乐学的(史美论)分析是有着本质的区别的。然而作为理解近现代音乐作品的认识手段,传统作曲技术理论的“四大件”尚存在着明显的不足。例如,仅仅以 T、S、D等和弦标记分析和声的功能,有助于理解局部的多声部音响,却不足以清醒地认识一部作品整体的调性布局,特别是当存在“复合功能”的调性布局时;传统的配器教程,大多重视解释细部,尚未将注意力引向“音响、音色对作品的结构形成”起到何种作用的问题;相对固定的曲式轮廓,也往往不能涵盖许多个性化的近现代作品中所存在的、独特的整体结构现象。
然而众所周知,20世纪以来,由于西方作曲技法的发展,从音乐美学观念、作曲材料到结构设计,都进行了巨大的变革。我们往往不能用惯有的分析体系套用在对近现代音乐的分析上,作曲技法的改变必然对分析、认识手段提出新的要求,也必然对传统的分析方法提出挑战。因此,现代音乐分析是在特定的音乐分析方法论的指导下,来研究近现代音乐作品在何种美学思想引导下、运用何种作曲技法来表现特定的音乐内容;它不仅要了解种种个性化的音乐作品细部的写作方法,也要认识每一部个性化的音乐作品个性所在:其中的变化过程和局部、整体的结构方式,试图去认识那些具有创造性思维特点的、以富于灵感的“特殊结构力”所形成的种种组织结构。因此采用各种不同于传统的分析方法就显得尢为重要,这也是现代音乐分析方法存在的前提。
二、音乐分析所研究的主要方面
在西方作曲技术理论中有一项很重要的结构原则,就是要悉心研究怎样以最为节俭的材料,经过合理而富有逻辑的陈述
方式,创作出生动而富于灵感的音乐作品。无论何种风格的音乐作品都遵循这一创作理念,这也是对传统与近现代音乐作品进行分析的共有基础。音乐分析——在总的专业概念上是对音乐结构的研究。而结构,既关系到作品中的细节,也泛指宏观的作品组织设计。从实践上讲,它是以作品所采用的技法为理论命题,探询各种在作品中出现过的技法现象,如,音高组织(可能涉及到和声、对位、问题;)音色、力度(可能涉及到配器和整体结构布局);甚至会研究到音乐语言对作品成形的影响(可能涉及到旋律的展开、曲式的形成以及人类共同的接受心理)等等。从理论上讲,现代音乐分析是将一种音乐结构化解到一个相对简化的组成部分,并且涉及到对结构中某些重要功能和引人注目因素的研究。法国作曲家皮尔.兹曾对此下过定义:“假如人们没有追随分析的最高点——对结构的解释,而仅仅去研究技法上的东西,在这一阶段,他们就不能确信他们从那个作品中吸收和理解了什么。”现代音乐分析的基本功能是基于经验上的实践,所接触的问题,主要是呈现在音乐材料性质的内在联系上。它的对象是明确的,是从乐谱中得来的,有时是对在瞬间中乐谱音响的一种想像和认识。这种想像、认识是一种能力,它可以通过分析来综合种种音乐现象并得出合理可信的结论。
三、音乐分析的实践性意义
作为一种综合作曲技法理论的特定学科,“现代音乐分析学”之所以有其存在发展的必要,正是由于它是以认识传统和近
现代音乐作品为目的、进而直接参与促进音乐创伤的实践。音乐的材料和结构的方式是作曲实践面临的基本问题;个性化作曲也应建立一定的作曲技法理论、美学观念指导下的实践中。现代作曲技法的实践可以涉及到下列内容:①对作品中种种音高组织的认识和多声部作品种种构成形态的认识;多调性、泛调性、潜在调性的写作原则;②在非调性领域,十二音序列作曲的技法理论基础;③传统的主题——动机和音级集合原则结合中的自由作曲途径;④在传统节奏节拍关系的变异基础上,对现代节奏节拍的重新认识;⑤对非音高参数(即音高、节奏、节拍、音色、力度、速度、表演方式等)形成结构力的认识,即它们在新音乐作品中所起到的结构作用的再认识;⑥在传统非规范性曲式结构的基础上,对现代音乐中种种整体结构设计的认识,以及对作品结构布局创造性的把握等等,均应当成为现代作曲实践和现代音乐分析所需要探索的理论命题。例如,导致产生音响中的新语汇,常常是由于记谱方式的改变:乐器和人声采用新的表演方式所引起的音色和记谱法的改变;偶然音乐的自由记谱方式同传统节拍记谱之间的异同关系;节拍节奏的记谱法的复杂形态,等等。此外,旋律写作的特征、旋律线条中的音程关系、各线条之间的对位关系、节奏与节拍的关系、节奏与时值的关系、节奏记谱的各种变异、现代节拍的概念、多声部纵横向进行的构成关系、织体写作方面的特殊性以及声部进行的种种逻辑,对于这些技法现象,不同时期、不同风格流派的作曲家对音乐组织结构都有不同的认识。结构过程暗含着种种音乐语言陈述结构的原则,它关系到作品的细节设计与整体布局。如陈述过程中的再现性、变奏性、循环性、衍生性以及由音乐表现参数所产生的形形色色的对比统一关系,使作品表现出千姿百态的音响面貌。
四、音乐分析的条理性与步骤
西方近现代音乐可以大体划分为两个阶段:1900——1945年;1945年至今。前阶段可视为现代音乐发展的起步阶段,并
与传统音乐有着较多的继承关系;后阶段则是在新的作曲技法系统原则下,产生出更多、更标新立异的流派。种种变化多样的作曲技法现象显示了西方近现代音乐各显神通的发展趋势,也对音乐分析手法的达标提出更高的要求。同近现代音乐创伤的观念更新的思路相一致,音乐分析的多样化途径为我们解释种种尚未涉及的音乐技法现象,提供了分析手法方面的信息,同时也为我们提供了音乐分析观念更新的依据。我们应当不断收集有代表性的总谱、音响资料,创造性地采用适当、中肯的分析手法,逐步完善音乐分析课的教学,这对于促进人们对传统及当代音乐作品的认识水平、将书面的音乐理论与以作曲实践为基础的音乐分析和音乐创作紧密地联系在一起,是十分必要的。在对近现代音乐的研究和分析中,首先应当解决下列这些实际的认识问题:
1、音乐材料是形成音乐作品的基础,具体的作曲技法往往公是解决分析问题的表面现象,技法不代表作品的全局,要透过现象看本质,应当将音乐分析的着眼点放在对作品的“结构形成”方面的认识上。
2、重新认识各种音乐表现参数(音乐语言的构成基础)对音乐陈述结构的形成所起的作用和影响,将以往对作品的音高组织、曲式轮廓的有限分析,扩大到对某一具体作品的形成起重要作用的其它表现因素和技法现象的分析上。
3、重新认识艺术作品内在的“对比——统一”原则,认识在新作曲技法的采用过程中,这一概念在艺术审美和宏观结构中所体现的陈述意义。
4、应当强调分析的实践性。音乐分析活动的重要特点是强调人们所认识、参与的实际操作过程,而应极力避免陷入纯理论的想像当中,在分析的实践中启发每个人潜在的分析能力和创造性思维的能力。学习者应当基本掌握传统的“四大件”作曲理论知识,有一定的作曲实践,并应当了解当代西方音乐发展的历史概貌。
通过分析一些具有代表性作曲家的典型作品学习研究当前世界上已经规范化了的音乐分析方法学;通过展示原作的曲谱及分析图表,认识不同技法、风格音乐作品的组织结构。主要内容的分类可以涉及到如下方面:
第一部分工 材料: 节奏节拍的分析 旋律形态的分析
主题动机的分析 调性与和声的分析
序列音乐的分析 音级集合的分析
音响和音色的分析
第二部分 途径: 申克式图表的分析 心理途径的分析
序列音乐的分析 非调性音乐中的潜调性分析
符号学的音乐分析
第三部分 结构: 特殊形态的曲式分析 体现音乐结构力的参数分析
比较分析 结构比例的分析
作品风格的分析
第四部分 方式: 计算机辅助手段的音乐分析
五、对音乐分析的一些观念和主张
在西方音乐院校中,《音乐分析》这门课程是本科生、特别是研究生的必修科目。它已经将音乐分析的着眼点主要放在了
对近现代音乐作品的分析上,将分析的对象全方位地放在作品的音高组织、节奏节拍组织、主题动机材料等各个领域,有些音乐分析还涉及到作品的力度起伏、速度安排、音色结构和表演方式等方面,将微观的音乐表现参数(即音高、节奏、节拍、音色、力度、速度、表演方式等)同宏观的整体结构(如收束型、开放型或兼而有之的种种音乐语言陈述结构类型)联系起来因而产生了同传统音乐分析理论有所区别的种种分析方法。现代音乐分析首先是对本世纪所产生的某些具体音乐分析方法的学习。上述分析方法本身就产生于20世纪,而在学习的某阶段需要追溯到一些古典、浪漫主义时期的作品,已便于学习者理解某些现代音乐作品同传统音乐作品的继承关系。其次,现代音乐分析的主要研究对象是本世纪的近现代音乐作品,通过学习和分析实践学习者应当在理论上理解上述音乐分析方法的基本原则,在实践中会对症下药,根据不同类型的作品,选择不同的分析方法。对此,每一个实例分析都应带有对某类分析手法的实证意义。通过音乐分析的理论研究与实践,并学习这些分析方法,使学习者能够加深对音乐作品具体细节的整体布局的理解,这就需要在认识某一作品的过程中,观察音乐作品自身技法的形成规律,从而更加深入地理解音乐作品、启发创作思路。
在分析方法上应当不拘泥于某一固定的分析形态,主张跨风格、跨技法的多重思维,拉近分析途径与音乐创作实践之间的关系。比如,在分析调性范畴的音乐作品时,以同样的“主题——动机”展开手法的思路分析一些非调性音乐作品便于认识在某些自由非调性的音乐创作思维中,存在着同调性音乐创作相仿的写作手法;在分析序列、集合等非调性作品时,注重说明十二音序列和音级集合在整体音乐结构中的陈述意义,以及十二音非调性写作中的声部进行关系,从而贯通了不同作曲技法之间潜在的联系;在解释申克式图表分析的原则基础上,选择了一些十二音调性、多调节器性、泛调性的音乐小品,用以增强这一分析方法对现实音乐创作和认识上的意义。特别是对“非调性音乐中的潜调节器性分析”,一方面进一步拓宽对调性宽泛存在的认识,同时也可以采用两种看起来似乎是互不相干分析方法:申克式图表分析与阿伦.福特的音级集合分析相结合的手段,来打开调性与非调性之间的隔膜,启发分析、认识、创作的思路。所有这些都是基于同一想法:分析理论与分析实践要紧密相联系、分析理论与创作实践要密切相结合。
分析是一种信息上的帮助,对作品的解释、比较出现有争议的现象也是自然的,特别是对近现代音乐的分析,常常需要深入到更细节化的乐谱中去,才能理解某些个性化的处理。分析是一种观念上扩展,从作曲技法到结构布局,既可以开阔写作视野,也可以增强人们对音乐作品从微观到宏观的把握能力,从而提高再创伤的能力。
对于音乐家,保守主义是难以接受的。音乐的关键毕竟在于表达思想、传递信息。现代音乐的个性化反映了作曲家力图用非常独特的方法来达到这一目的。
用新的音乐语言表现新时代的观念、情感是专业作曲家的普遍愿望,而在目前,对于近现代作曲技法的认识,人们往往还表现得较为盲目和非系统化;对于这方面的信息积累、政府体系化的学习研究,尚存在较大的距离,因而直接影响到当前专业音乐创作的质量;目前在各音乐院校对“现代音乐分析”的课题研究甚至尚未系统地起步,这不仅是我国目前作曲学科应有的教学内容,也是作曲技术理论的“基础工程”之一,使其尽可能地同国际上当代作曲教学体系、作曲技术理论分析的思维缩短距离。目前作曲技术理论的教学存在着明显的“四大件”彼此割裂、互不联系的现象,存在着局部分析与整体结构分析脱节的弊端,存在着“学与用”不能相适应的偏差。
这是一种高度纯净化的分析描绘,整体客观地阐述某个作品“是这样做的”而不是这个作品“”好或者“不好”。实际上,分析者的工作带有他自己文化、年龄和性格的印记。所以占据19世纪对作品中所谓“天赋”性质的分析时,引出首要问题的措辞不是“它是如何作的?”而是“是什么使得这个作品伟大”?这种首要问题被后来20世纪的分析传统所保留……在这样的传统中,由于“科学的”、比较的方法比评估作品更有显著效果;由于那些“天赋的作品”所具有的结构内在联系的特质,与分析相伴随的便是用理想化的结构模式、或者是在作品妙处的细节中所产生的变化过程,来看待一部作品的比较关系。……没有一种方式或途径能够揭示所有音乐的真实性。在每一个时代人们都有已经感受到:分析正在朝向更加可信的方法迈进。
你在音乐创作中需要采用什么样的材料、设计何种样式的结构?——“现代音乐分析”这一学科就是要谋略解决人们对音乐作品的综合认识能力、解决“分析的结果如何转化为创作的动力”这一最为实际的问题。
本文得到国家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跨世纪优秀人才培养计划”基金资助
作者单位:中央音乐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