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serName:
PassWord:
Cookies:
 
 
 
吴文光《古曲与乐诠 <中国传统音乐符号重建工程>解析》
作者:吴文光   来源:中国音乐学院   点击:1529   时间:2007-09-09   编辑:admin
减小字体增大字体 
 

音乐是具有阐释性的。西方古典音乐的阐释性主要通过作曲家、演奏者和听众三方的关系模式来体现,特别强调演奏者对固定作品的阐释,作品一旦由作曲家写成乐谱,演奏者对其曲调和节奏两个音乐的主要方面是不能作任意的改动的,这是一种强调原创性的阐释。还有一种是即兴性的阐释,把原创的音乐作为基本材料,由演奏者在演奏中应用某些旋法和节奏模式来即时进行变化和发展。中国琴乐的阐释性虽然也关联着上述情况,但方式和过程却大有不同。它是通过在琴曲记谱时开放节奏描述的途径,使得共时或非共时的个体可以据谱参与到对同一曲名的一首乐曲的创造性活动中来,从而形成了版本群和原作者以外的阐释群,形成了古琴音乐千年以来绵延不断,一脉相承和丰富多彩的状况。这属于一种打谱性阐释。

 

现存琴谱是用汉字或汉字偏旁部首组合成“减字”,并根据古琴的徽位与弦位并结合左右手各种指法来描述演奏状况的特殊乐谱。这种记谱法并不直接记录音高,也不标明具体的节奏时值,所以弹奏者必须通过不断的对谱打按(打、按是古琴左右手的两个重要指法),才能使乐曲得以重建。这种做法习惯上被叫做“打谱”。中国的琴乐作为文人音乐体系的一个主流,基于孔子提出的“述而不作”的理念,选择了打谱的音乐思维方式以作为其维生结构。琴乐记谱方式的开放性体现了古琴的整体生命观;而在这种独特的谱式条件下,琴家变得有可能以打谱这种方式来将个体时间融入到整体时间之中,从而形成了古琴独有的打谱史。

 

转型是琴乐被现代社会接受和兼容的主要办法之一。从功能上讲,可以达到个体向群体的转化,即受众关系之改变;从形态上讲,可以实现单声向多声的转化,即现代音乐要素的融入;从方法上讲,琴、器有时可以分离,从而使琴乐的丰富曲库得以充分使用。迄今为止,积数十年的研究经验和成果,无论从音乐文化或形态诸方面,我们对传统音乐的调查已达到了一个相当广泛和深入的程度,传统音乐的曲库也已基本形成(民歌、戏曲、器乐各大集成的陆续完成和出版)。古代器乐作品,特别是古琴打谱、诠释方面也取得了很多进展。因此,筛选和多方位审视这个业已累积起来的庞大曲库,确定某些易于重建的项目,并对之进行文化和形态两方面的相对定型,就显得越来越重要了。同时,音乐技术的发展及创作经验的积累使琴曲的重建成为可能。而其途径便是完型摹写。完形摹写中国音乐历史符号的重建,要求我们在对于古代的音乐作品,特别是古琴作品转化为现代乐队作品时,要脱开近现代历史上所形成的一般主题改编的模式。只有这样才有可能对这些音乐原型达到整体把握和进一步深入。摹写是一种仿真,它首重的是对原型结构层面的可能再现(包括曲调、节奏、音色、吟猱及滑音等微观层次在内)。相对于前面几种阐释方法,这可以算作“化生性阐释”。

发表评论】【告诉好友】【打印此文】【关闭窗口
内 容 搜 索
 
相 关 内 容
论仪式音乐的功能
修海林教授《“乐本体”...
  网友评论
    没有任何评论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网管 | 用户登陆 | 法律公告 | 鲁ICP备05018106号
Copyright © 2003 - 2014 西皮流水网—音乐理论学习网 版权所有
西皮流水工作室 版权所有 内核:xpls|版权声明 技术支持:西皮创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