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serName:
PassWord:
Cookies:
 
 
 
和声的运用基本原理
作者:佚名   来源:天河部落   点击:915   时间:2016-06-14   编辑:admin
减小字体增大字体 
 

 

正三及其转位:
正三的第一转位可自由运用。
Ⅰ46独立运用在终止式中:1半终止,C/G―G。2 正格终止 C/G―G―C。
强拍的四六和弦:1 倚音四六 :Ⅰ46―Ⅴ,Ⅳ46―Ⅰ。
               2 留音四六: 根音和三音由前一和弦延留而来。Ⅳ―Ⅳ46,Ⅰ―Ⅰ46等。
弱拍四六和弦:1 经过四六:Ⅰ―Ⅴ46―Ⅰ,Ⅳ―Ⅰ46―Ⅳ。
     2 辅助四六: 原位三和弦的根音及重复音保持不动,三音作助音式进行,即上行级进后返回。
Ⅰ―Ⅳ46―Ⅰ,Ⅴ―Ⅰ46―Ⅴ。
Ⅴ7:Ⅴ7―Ⅰ,Ⅴ7―Ⅳ6。   Ⅴ56:  Ⅴ56―Ⅰ,Ⅴ6―Ⅴ56―Ⅰ。
Ⅴ34:(经过性质)Ⅰ6―Ⅴ34―Ⅰ,Ⅰ―Ⅴ34―Ⅰ6,与Ⅴ46相似。
Ⅴ2:(经过性质)Ⅴ―Ⅴ2―Ⅰ6,Ⅳ―Ⅴ2―Ⅰ6,Ⅴ2后接Ⅰ6是必然。Ⅴ34 Ⅴ2也可独立。
属七和弦在本和弦内部可以自由变换互相连接。
下属功能组:
Ⅱ6后常接Ⅴ及各转位,K46、Ⅰ、Ⅰ6。
Ⅱ56后常接Ⅴ及各转位,K46、Ⅰ、Ⅰ6。其中Ⅱ56―Ⅴ2进行自然,常用;Ⅱ56―Ⅰ变格终止的经典,常用。
Ⅱ6Ⅱ56由于低音是下属音,具有下属和弦性质。
Ⅱ级及Ⅱ7运用方式:1 功能替代;2 功能延伸,接在下属之后;3交替功能,可作为副主副属;4 变格终止。
Ⅶ34―Ⅰ常用在终止处。
小调Ⅱ级由于是减三和弦,所以较少用,而是用Ⅱ7。
Ⅱ7及其各转达位常用。
Ⅵ常用原位,运用方式:1 代主或下属;2 功能过渡Ⅰ―Ⅵ―Ⅳ;3 交替功能。
属功能组:
Ⅲ6,Ⅴ713:代五音的六音常处于高声部,Ⅴ713必须处于高声部。Ⅴ713常用一,三转位。Ⅲ6,Ⅴ713之前可用各种功能的和弦做准备。Ⅲ6,Ⅴ713―Ⅴ,Ⅴ7及转位。Ⅲ6,Ⅴ713―Ⅰ,Ⅰ6。
小调中Ⅲ6用得较少而被Ⅴ713所替代。
Ⅲ6,Ⅴ713运用方式:1 用在Ⅴ,Ⅴ7之前或之后;2 功能替代,代Ⅴ,K46;3 功能逆行,作经过和弦,夹在下属功能和弦中,具有良好的效果。
Ⅴ9:原则9音必须处于根音上方,并相隔八度以上的原则。一般只用一三转位。Ⅴ9―Ⅰ,Ⅴ7及转位。
Ⅲ级的运用:1 (1)大调作为主的延伸, (Ⅵ)-Ⅲ-Ⅳ.(2) 属的延伸接V之前后。
         2 功能替代,代属。3 交替功能。
Ⅶ7,Ⅶ:Ⅶ之前衔接人任何功能的和弦都可以,常以Ⅳ,Ⅱ,Ⅱ7作准备。
     1 Ⅶ7,Ⅶ-Ⅰ,Ⅰ6。2 Ⅶ7,Ⅶ-Ⅴ,Ⅴ7,Ⅴ9,Ⅴ34,Ⅴ2,Ⅴ56。
Ⅶ基本上使用第一转位,原位使用较少,第二转转位基本不用。
1 Ⅶ6代替Ⅴ46,用在Ⅰ6与Ⅰ之间。2 Ⅳ-Ⅶ6―Ⅰ。
Ⅶ7各种转位都可以独立运用,使用权用率在Ⅶ之上。
1 代替V级:主要应用方式。2 延伸,Ⅴ7前后或与其他属功能连接。3 交替功能:Ⅶ7―Ⅲ,用在自然模进中。4 功能逆行。
其它自然音副七和弦
Ⅰ7、Ⅲ7、Ⅳ7、Ⅵ7:平稳流畅是它们进行的基本特点
1 以和声法连接为主。2 七音的处理:A 预备:保持或级进下行,有时也可跳进。B 解决:级进下、上、保持。
运用:1 交替功能:(1)作根音上四下五类似属到主的正格进行。(2)作根音上行二度。
     2 色彩进行,三度关第连接,功能力度弱但色彩突出。
     3 功能替代:可独立运用,以替代三和弦。
     (1)大调Ⅰ7、Ⅳ7,小调Ⅵ7运用较多。大调Ⅰ7用在稳定功能的部位上,甚至作为终止和弦出现,Ⅳ7可代替下属三和弦,用在各重要部分,甚至高潮处。
(2)大调Ⅲ7、Ⅵ7,小调Ⅳ7,也可代替同级三和弦。
(3)小调Ⅰ7与Ⅲ7独立替代三和弦仍然很少。
(4)副七还可用在终止进行顺,如半终止处可停在Ⅲ7上。在结束终止中,K四六可被Ⅳ7替代;属和弦可被Ⅲ7替代;以至最后停在Ⅰ7和弦上等。
(5)七和弦连续应用。
Ⅱ9 大调
在功能和声中,五个音以上构成的和弦,可称为多音和弦或高叠和弦。这些和弦中除Ⅴ9具有独立性以外,其它和弦大都缺乏真正的独立意义。Ⅴ9以外的多音和弦运用较少,与其相对应的Ⅱ9大调是另一个尚有一定独立性的和弦。
其可用完整或少略五音(或三音)的不完整形式,并以原位位置出现。它主要向Ⅴ7Ⅴ713解决。
离调
(一).副属:V、V7、VII 、VII7,有时可出现V9或V713 。
1.引进:从功能上讲,副属可用任何功能的和弦引进,许多副属就是声部进行半音化的结果。
2.进行与解决:正格、阻碍进行是基本方式,运用最广。
A、副属V、V7上四下五度进行解决到主和弦:最常用的离调方式。对其中处于副属和弦位置上的自然和弦,只要其中个别音作半音变化,或加入七音,即可变为副属到主的进行。重属应用最广。V(7)/V后常接V7与K46。

B、VII 、VII7或V、V7向上二度解决,便形成离调中VII 、VII7-I的正格进行或V、V7-VI的阻碍进行。在原有的生然和弦进行的基础上所构成的离调正格或阻碍进行,既可通过半音变化或加入七音,使副属直接代替自然和弦,也可使副属和弦插在丙个自然和弦之间作为它们中间的过渡或装饰。

C、除了正格与阻碍进行外,副属也可与其他和弦作非正规的连接,它不强调副属的功能意义,不构成明显的离调,而主要起到声部连接和突出色彩作用。如D7-Dm。有时副属出现在副主之后,使它在功能解决上落空。还可作为纯粹的过程和声与各种和弦连接。

D、副属的连锁进行:当副属和弦向副主解决时副主又变成另一个副属。常发生在根音上四下五的进行中。
应用:
1.副属和弦的基本性质是对临时主和弦的加强。1、重属具有突出 作用。2、作为非骨干性和弦,具有附加与装饰的因素,常处于弱拍进值较短。
2.在加强副调或突出 色彩的离调进行是,副司独立性强。甚至作为半终止或高潮点上的停顿和弦。(如VI的副属)
(二)副下属和弦:IV、II、II7,偶尔可见VI。

和声进行:
1.副下属向副属进行
A副下属-副属-副主的完全进行。离调意义较强。与转调的区别主要在于结构位置的不同。
B副下属-副属的半成进行。选择得当可使进行更为突然、新颖、有趣的音响。几个半成进行的连续进行会形成调性的游移不定。
  2.副下属向副主的变格进行。运用较少。

和弦外音
一.强和弦外音
留音:在强拍或强音节上,由前和弦的和弦音,以连线(或附点音符与切分音)等方式延留至后和弦,成为后和弦中的外音称为留音。
倚音:在强有力拍或强音节上与和弦同进出现的的外音称为倚音。
解决:留音与倚音具有向下级进的自然倾向,这是它们基本的解决方法。当留音、倚音与解决音之间为上行小二度的关系时,可上行解决。在同一声部,留音、倚音的发生阶段解决音不要出现,在其它声部可出现。(主要用旋律声部)
二.弱和弦外音
经过音:在两个不同音高的和弦音之音,以级进方式进行的和弦音称为经过音。
助音:以级进方式往返于两个相同音高的和弦音之间的外音称为助音。
先现音:同一声部中,后和弦的和弦音提前出现在前和弦中所形成的外音,称为先现音。
换音:在两个不同音高的和弦音之间,以级进和跳进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活动的外音,称为换音。反进行较多。
三.多重和弦外音与和弦外音的复杂化
(一)同类型的多重和弦外音
(二)不同类型的多重和弦外音。
在多重和弦外音中,外音与外音之间,以构成协和的音程或和弦为好。
采用两种进行方法:1、平行进行。2、根据外音的进行趋势,两声部外音反向进行或三声部外音的混合进行。
(三)和弦外音的复杂化。
1.留音的延迟解决:在留音与解决音之间插入其他音,以推迟解决音的出现。插入的音可以是和弦外音或和弦音。
2.双倚音、双助音:上下倚音或上下助音结合使用,形成对和弦音的环绕。
 
 

现代和声的一般模式:1,一般原则

     下面都以C调为例。

     1.Ⅴ7 → Ⅰ,如 G7 → C。

     2.任何一个Ⅴ7和弦前,都可以安置一个Ⅴ级的Ⅴ7。 如 D7 → G7 → C,同理 E7 → A7 → D7 → G7 → C。

     3.Ⅱm7 → Ⅴ7,如 Dm7 → G7 → C 。将 2和3 结合起来,可以的到一个七和弦循环 D7 → Dm7 → G7 → C。

     4.Ⅴ7 of Ⅱ → Ⅱm7, 如A7 → Dm7。也可以和上面的结合 E7 → Am7 → D7 → G7 → C。

二、代理和弦

      1.Ⅰ级的代理 Ⅲm7 Ⅵ7 ,如C的代理和弦Em7 Am7。也可以用#Ⅳm7-5,如#Fm7-5。

      2.Ⅳ级的代理和弦 Ⅱm7 Ⅳ7 Ⅶ7 #Ⅳm7-5 bⅦmaj7,C的代理和弦Dm7 F7 B7 #Fm7-5 bBmaj7。

      3.Ⅴ7的代理和弦bⅡ7,如G7的代理和弦bD7。

      4.Ⅳm的代理和弦bⅦ7 Ⅱm7-5,如Fm的代理和弦bB7 Dm7-5。

三、减七和弦的应用

减七和弦通常在两个和弦中当作桥梁。

      1.Ⅰ → Ⅰdim7 → Ⅰ

      2.Ⅴ7 → Ⅴdim7 → Ⅴ

       3.Ⅰ → #Ⅰdim7 → Ⅱ

       4.Ⅱ → #Ⅱdim7 →Ⅰ/Ⅲ

       5.Ⅰ/Ⅲ → bⅢdim7 → Ⅱ

       6.Ⅳ → Ⅳdim7 → Ⅰ

       7.Ⅰ → Vdim7 → Ⅳ

四、和弦的进行

        1.Ⅰ → Ⅴ → Ⅰ,如 C → G → C

        2.Ⅰ → Ⅳ → Ⅰ → Ⅴ7,如 C → F → C → G7

        3.Ⅰ → Ⅳ → Ⅴ7 → Ⅰ,如 C → F → G7 → C

       4.Ⅵm → Ⅲ7 → Ⅵ,如 Am → E7 → Am

       5.Ⅵm → Ⅱm → Ⅵm → Ⅲ7,如 Am → Dm → Am → E7

      这些是一般和弦的进行方式,再加上上面的变化,和音的走向将是变化无穷。单单靠背公式是没用的,重要的是我们琢磨更多的谱集,找到更多的感觉。
 
        调性音乐中,从某一调到另一调的交换称为转调。这种变换包括:①调中心音高的改变,②调式的改变,③调中心音高和调式同时改变。其中同音列各调式的互相转换及同主音各调式的互相转换又称调式交替。转调可以丰富乐曲的表现力,使乐曲在力度上和色彩上增加变化,并在发展乐思、构成曲式方面起重要的作用。
调关系  在大小调体系中,一般根据两调主和弦在自然音体系范围内或是在变音体系范围内及调式音列的同异程度而分为近关系调和远关系调。近关系调是指新调的主和弦包含在原调的自然音阶大、小三和弦之内的五个调,即原调的平行调、属调及其平行调、下属调及其平行调,如 C大调的近关系调为a、G、e、F、d;c小调的近关系调为戇E、g、戇B、f、戇A。除近关系调外,其余各调的主和弦均为原调含有变音的大小三和弦,属于远关系调。另外,有的理论家根据和声大小调式而将大调的下属小调及小调的属大调划为近关系调,也有的将同主音调也作为近关系调。在近关系调及远关系调中,尚有再细加划分其远近关系。
转调种类  根据不同的角度,转调可分为许多种如:①从调关系来说,分近关系转调及远关系转调,后者又称疏远转调。②从新调的肯定程度来说,转调系指新调得到明确的肯定者,即新调具有完满的收束并与乐曲的段落相一致,或转调后新的主题得到明确呈示者。如新调甚为短暂而不肯定,则称离调或暂转调。③从转调手法来说,凡直接转向新调者称直接转调;通过若干中间调而最后到达目的调者,称间接转调;大调直接转入下属小调或小调直接转入属大调称阔步转调;不通过共同媒介而直接进入新调者称换调。
转调过程  除换调外,任何转调都需依靠共同因素作过渡。共同因素包括和弦、单音以及片断的旋律或和声进行。以和弦为共同因素时,可有下列 3种转调方法:①自然和弦转调:以两调所共有的自然和弦为媒介,将该和弦按新调的音级作功能转换,进入明确属于新调的和弦引向新调,并用收束式加以肯定。②变和弦转调:用作转调媒介的共同和弦为某一调的自然和弦,而在另一调为变和弦,或两调均为变和弦。③等和弦转调:将共同和弦中某一音或数音作等音变换,使之成为新调的和弦,并按新调的倾向继续进行。下例*号处为降A大调Ⅳ级的副属七和弦,降G音等音变换为升F音,使该和弦相等于C大调的增五六和弦用以转调。
以片断的旋律作媒介的转调,称旋律转调。用片断的和声进行作媒介的转调,主要用于转调模进,亦称经过转调。
调性布局  在有转调的作品中,各个调性出现的先后次序称调性布局。18、19世纪的西洋音乐中,调性布局的一般规律是以乐曲的主调为核心,通过其他副调的变化与对比,最后复归主调。就调性的功能关系来说,大都表现为主—属(或下属)—主或主—属—下属—主的规律性;就调性的音程关系来说,各个不同时期又有自己的特点,如古典派以四、五度关系为主,浪漫派则更多的使用三度关系等。
中国民族音乐中的转调   在中国古代文献中,早已有转调的理论及乐曲中调变换的记载。北宋陈旸《乐书》“犯调篇”及“玉兔浑脱篇”均有“唐自天后末年,《剑气》入《浑脱》,始为犯声”的记载,“犯调篇”并有正犯、旁犯、偏犯、侧犯之别。元熊朋来《瑟谱·诗新谱》中为《诗经·七月》所谱的曲调等,有频繁的调变换。在民间音乐中,不论是民歌、器乐曲、曲艺及戏曲音乐中,也都有各种不同形式的转调、离调、换调、调式交替等。
由于中国民间音乐主要为单声音乐,所以转调也总是通过旋律的进行显示出来。以五声为骨干的旋律所产生的各种转调和调式交替,概括起来可分为两大类:①同宫系统的调式交替,即在保留原五声音列的基础上,作调式和主音的改变,广泛存在于中国民歌中,如河北民歌《十朵鲜花》(徵与宫交替)、江苏民歌《紫竹调》(宫与羽交替)等。②异宫系统的转调,又以转向上、下五度宫调系统(即近关系转调)为最常见,因仍在七声自然音列之内,色彩柔和。这类转调又可分为3种:调式改变而主音不变,即同主音各调式的犯调,如江苏民歌《手攀杨柳望情哥》(G徵转G宫);调式不变,主音改变,如福建民歌《采茶灯》(b羽转e羽);调式与音高均改变,如四川民歌《青岗路》(a羽转F宫)。其中旋律上以变宫取代宫音或以清角取代角音而转上、下五度宫调系统,简便而富有特色。
 
发表评论】【告诉好友】【打印此文】【关闭窗口
内 容 搜 索
 
相 关 内 容
正三和弦
和弦换位使用流程图
如何为民族调式的六声调...
流行音乐配和声教程
李方元教授《中国古代音...
《奏鸣曲式》简介
学习和声学的方法
  网友评论
    没有任何评论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网管 | 用户登陆 | 法律公告 | 鲁ICP备05018106号
Copyright © 2003 - 2014 西皮流水网—音乐理论学习网 版权所有
西皮流水工作室 版权所有 内核:xpls|版权声明 技术支持:西皮创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