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中央音乐学院音乐学系邀请,吉林省艺术研究所研究员李来璋到该院举办讲座,为音乐学系的师生讲授了一堂翔实而精彩的中国传统音乐理论课。
此次讲座题目为《东北鼓吹乐乐曲的构成技法》。在两个多小时的讲座中,李来璋老师首先概括地介绍了鼓吹乐和东北鼓吹乐的概况,然后主要介绍了东北鼓吹乐乐曲中的构成技法以及律制、美学等问题。
他谈道:东北鼓吹乐乐曲的构成技法有 11 种,分别为加花、添字增时法、减字缩时法、反膛子、耍单腔、借字、倒卷帘、五调朝元、七宫还原、三十五调朝元、五宫还原。其中,加花、添字增时法、减字缩时法、耍单腔、倒卷帘均为旋法技法;反膛子、借字、五调朝元、七宫还原、三十五调朝元、五宫还原均为转调技法。每一种技法都有艺人流传的俗语,也都蕴藏着极高的技巧。
这其中,他还详细介绍了反膛子、借字和五调朝元等内容。反膛子,又称“倒扒皮”,即把原来的音列倒过来,类似西方音乐中的“倒影”。这与《事林广记》卷九“总叙诀”中所说的“反声宫闰相顶”一致。
借字,即借音,分隔凡系统和压上系统两种(“凡”、“上”为工尺谱中的字,相当于首调中的 4 、 1 两音),前者即向下属方向转调,后者为向属方向转调。同时还有单借、双借、三借、四借四种借字方式,即借偏音以代替正音,从而形成另一种调式。因此这一技法既转调,又转调式,属移宫系统。
五调朝元,艺人称“批字”。“五调”是同宫系统的五种调式转换,“朝元”为返始还原之意。其原理是五声音阶特有的音级观念,即舍去大二度、小三度的概念,不计算 4 、 7 两音,只要是相邻的两音即为一个音级,由此可以按顺序转五次调便回到原调。
此外,讲座上还播放了许多音像资料,大部分是20世纪80年代由李李来璋老师本人本人到民间录制的第一手资料,曲前录有分析说明,颇具研究价值。
|